清代 黃慎《蹴鞠圖》
春和景明,桃花灼灼,在中國古代,古人除了在清明時節(jié)祭祀祖先外,還有踏青、放風箏、蹴鞠等娛樂活動。這些歷史場景,鮮活地保存在天津博物館的一幅幅古畫中,訴說著“清明”的“詩情畫意”。
天博館藏的清代黃慎《蹴鞠圖》中,繪有宋太祖身著龍袍與大臣趙普蹴鞠的場面。人物用筆細勁削力,頓挫自如,有草書行書之意。玩者之動態(tài)與觀者之靜態(tài)相映成趣。人物神情刻畫生動,筆意奇趣不俗。此圖說明了蹴鞠是宋代軍中之樂,也是宋朝開國皇帝和貴族都喜愛的活動。
“草長鶯飛二月天,拂堤楊柳醉春煙;兒童散學歸來早,忙趁東風放紙鳶?!鼻宕娙烁叨Φ摹洞寰印访鑼懥艘蝗簝和谇迕鞴?jié)放風箏的歡快心情。古時,清明節(jié)放風箏很是盛行。在他們看來,放風箏不僅是一項游藝活動,還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氣,所以很多人放風箏時,都會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癥都寫在風箏上,等風箏飛高時,就剪斷風箏線,讓風箏隨風飄走,代表著所有的疾病、晦氣遠離自己而去,故而又叫“放斷鷂”。天博館藏的清代倪田《牛背風鳶》,圖繪的正是一位少年騎在水牛背上放風箏的情景,意境清新而富野趣。
清明踏春源于遠古農(nóng)耕祭祀的迎春習俗,到了唐朝成為一種時尚。天博館藏的明代李士達《春郊游射圖》形象描繪了踏春這一場景。此圖將遠山、桃花、春柳、房屋、人物用“之”字構(gòu)圖錯落有致地整合在一起,構(gòu)圖優(yōu)雅舒展,賦色古樸清潤,用筆兼工帶寫,畫面繁密得當。人物雖細小,卻栩栩如生,氣象朗然,一派春季盎然,悠然逍遙的景象。
因“柳”和“留”諧音,自《詩經(jīng)》里的《小雅·采薇》“昔我往矣,楊柳依依”詩句起,折柳贈友,依依惜別,也就具有祝愿“春光常在”的意味。
天博館藏的清代湯貽汾《石城送別圖》,畫中清幽寬闊的秦淮河上,碧水汩汩流淌,坡岸芳草青青,春楊綠柳披紛,婆娑搖曳起舞,舟子搖棹蕩漾,悠然載客而行。遠處民居茅舍櫛比,一行人蹀躞出城,陸續(xù)來到秦淮河邊送別。近旁舟帆泊岸,右側(cè)重檐六角亭前另有二人似在拱手作揖。畫作附有行筆詩跋,湯貽汾在字里行間里贊譽友人的德行,感懷難舍之情溢然素紙。
天博書畫部副主任邢晉告訴記者:“清明節(jié)是祭祀先祖,祈福后代的日子。古人立于春意之景,鋪一尺手卷,蘸一筆墨色,抹一縷惆悵。他們把蹴鞠、放紙鳶、踏春等娛樂活動寄情于書畫中,實際上也是表達‘逝者已矣,生者如斯’的心態(tài)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?!碧旖蚴猩缈圃貉芯繂T羅澍偉認為:“古時,清明祭掃都要到郊外去,從唐代開始,在哀悼祖先之余,欣賞春日美景,騁足青郊原野漸成習俗。因此,清明節(jié)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(jié)?,F(xiàn)如今清明假期除了為先人祭掃哀悼,攜家人盡享明媚春光,也是對清明文化的一種傳承?!保ㄌ旖蛉請笥浾?劉茵)
本文轉(zhuǎn)載自中國青年網(wǎng),內(nèi)容均來自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,不代表本站觀點,內(nèi)容版權(quán)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,如有對您造成影響,請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予以刪除!